朋友!共好!

Wednesday, December 06, 2006

5/8人生黃金律

有一位在出版公司任職的女性,有一天因為舌頭兩側疼痛跑去看口腔外科醫生。
  醫生診斷的症狀是,臼齒經常碰到舌頭,所以引起輕微的舌頭發炎。症狀並不嚴重,但是如果長此下去可能會惡化成舌癌。總之,能盡早發現是件幸運的事。
  問題是,為什麼會導致這種病呢?
  根據醫生的診斷,原因之一是因為打電腦。熱愛工作的她,經常坐在電腦前面、兩眼盯著螢幕,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可能她的態度太認真了,工作時總想著「早點打完字」、「不能出半點錯」,不自覺地咬著牙,也因此壓迫到舌頭,這就是導致舌頭發炎的原因。
  醫生因此給她以下的建議;「 工作時基本上別給自己太大壓力,盡量維持輕鬆,使自己樂在工作。 」
  那麼「理想的工作時間分配是什麼?」:
  「通勤時間單程約一小時(往返兩小時),沒有加班,這樣就滿足了」
  如果上下班通勤花掉三小時,加班一至二小時,通常就讓人覺得「好累」「討厭持續這樣的生活」,如果我們用黃金比核算一下,就知道這樣的反應是有理的。
  人類無論是誰,每天都只擁有二十四小時;其中的三分之一(約八小時)用在睡眠、盥洗、和外出的準備,也就是為生活工作做「中途加油(pit in)」的時間。之後的十六小時才是真正的「活動時間」。
  這十六小時在需要工作的平常時間,還可以分成兩大段:
  一是工作或通勤所需的「ON(開機:受拘束)」時間。
  一是、工作之餘可以解放稍事休息的「OFF(關機:自由)」時間。
  在此最重要的是「 ON與OFF之間的分配 」。
  「沒有星期日的生活」和「天天星期日的生活」其實是一悽慘的。
  在此前提下,我們仍須仔細考量,如何在ON與OFF之間找出理想的平衡點。
  僅管例外的情況也不少,一般企業人士多半是早上九~十時開始工作到晚上五~六時,一天大約工作八小時,通勤時間往返加起來約兩小時,因此時間的分配大致如下:
   一日的ON(受拘束)時間= 一○小時 (工作八小時+通勤二小時)
   一日的OFF(自由)時間= 六小時 (活動總時數十六小時-受拘束時間一○小時)
  這應該是最愉快的一日時間分配,也是最佳的平衡才對。
  讀到這裡,答案應該已經很明顯了。
  受拘束時間(一○小時)÷平日活動時間(十六小時)=八分之五
  但如果每天通勤的時間如果往返長達三小時,加上必須加兩小時班,平衡就會被破壞,這樣的生活就會變得很辛苦.......

Saturday, December 02, 2006

如何面對未來

如何面對未來

《2000年大趨勢》作者奈思比 給你11個未來觀念 (摘錄自遠見雜誌)


Mind Set 1 萬事,多不變

2006年8月8日,亞馬遜網路書店條列的書目中有5萬6170本書的書名中有「變」(change)這個字;1萬1195本書的書名中有企業變革(business change)這個詞;另外有2404本書的書名有「全球變化」(global change)這個詞。數不清的報紙、雜誌及24小時新聞頻道,幾乎是把整個地球上的事物全翻過了一遍,鼓吹一切都在變化中。變得這麼多又快,誰能趕得上?

沒人趕得上。別擔心。

行動電話透過上網來看電視或來電顯示;一脫衣服,浴缸就自動注水;或是飢腸轆轆時,冰箱門就自動打開,這些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做我們要做的事,讓做事更輕鬆、快速、廣泛與持久,但生活的實質並未改變。我們照樣上學、結婚、生子、送孩子上學,儘管所謂的教改吹擂得沸沸揚揚,但基本的學習並未改變(天曉得)。家、家人與工作,是最大的常數。

不管你蒐集的是什麼資料,在分辨實際與明顯的變化、基本變動與一時流行時,請記住,在世界的歷史中,多數事物是不變的。注意分辨:

●基本要素,還是無謂粉飾;
●中心本質,還是操作技巧;
●大勢所趨,還是一時流行;
●創新突破,還是精進改善。

Mind Set 2 未來,從現在開始

靠著掃描地平線去探知未來,恐怕沒什麼幫助。最簡單又實用的一個原則,就是專注於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每一個考量都要根據現在的情況。

如果你想找到世界上的標竿事件,你就得從遠處觀察;你不抽離的話,就會被一時的流行所蒙蔽。趨勢本身不常發生變動,但是定著於其間的一時流行,卻一直會激發變化,「五分鐘熱度」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揭開未來面紗的最佳知識來源是報紙,報紙報導的都是現實情況。許多人都說:「報紙是歷史的初稿,」形容得極貼切。看報紙,就好像先行閱讀百年後的歷史。當然,我們要看的不是個人意見,而是事件的紀錄與結果。

社會上各種社會議題,彼此互相競爭來爭取大眾的注意,以占有議題市場的一席之地。社會同人一樣:一個人在特定時間,只能注意一定數量的問題或議題;正如同一個社會在特定時間,只能處理一定數量的議題一樣。社會對議題的篩選,就集體反應在新聞版面上。

要能夠成功洞悉未來,我們需要掌握旁觀者清的原則。

Mind Set 3 統計數字,不輕忽

2006年1月28日,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瑞士達沃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一場叫好的演說中表示:「全球一定得努力許一個乾淨能源的未來,以避免另一個冰河期的開始。」

沒多久,2006年2月4日,美國礦物管理能源報告公布:「北極熊的死亡強烈顯示出全球暖化的影響,美國礦物管理局的研究人員指出,愈來愈多的北極熊溺斃,顯示暖化效應已影響到北極冰帽。」

在這些互相矛盾的論述與建議中,有時真不知該信誰的環境論點。

壞事往往流傳多時。統計數字會變化,特別是災害且各方政治力介入時,相關數字改變得更多。當災害發生初期,高或低的死傷數字並不可信,最好是等到可靠消息回報。

2005年侵襲紐奧爾良的卡翠娜颶風,最初死亡人數估計高達1萬人,有的媒體報導最後死亡人數能高達10萬人。如今我們知道死亡人數是1000人,夠駭人的吧。

人類的天性,往往就是將資訊扭曲成自己想要的結果。

我要請你自己問自己,你可以找到像是棒球或籃球一樣的,信得過的參考數字嗎?如果這些數字不能比較的話,你至少需要一個標準來衡量資訊的正確性與相關性。這些都是瞭解現在所應走的方向,也是瞭解未來的第一步。

Mind Set 4 不求對,豁然開朗

許多人都嘗試去解釋愛因斯坦的天才。哈佛智商專家賈德納(Howard Gardner)相信,愛因斯坦發現了這麼多的大自然祕密,是因為他從未失去赤子之心,並稱他為「恆童」(eternal child)。

當然,愛因斯坦並不擔心他的理論會不被認同。他在1911年寫信給他的同事朱立爾斯(William Julius)提到:我相當清楚自己的理論是建構在一個薄弱的基礎上,我所選擇的道路可能是錯誤的,但不試怎會知道呢?

如果你覺得就快要有重大發現時,一定會急於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但鞭策愛因斯坦的是他那想發現的熱情,而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幾十年來,大家幾乎公認潰瘍是因為壓力、抽菸與飲酒所造成。但兩位澳洲醫生華倫(Robin Warren)與馬歇爾(Barry Marshall),他們認為潰瘍是由當時尚不為人知的一種菌株所造成。

1983年,馬歇爾以抗生素成功治療潰瘍患者。2005年10月,華倫與馬歇爾醫生,因為發現潰瘍菌,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總共花了十年多的時間,醫界才接受以抗生素取代抗胃酸藥物來治療潰瘍的理論。想想醫界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所投入的成本與精神有多大啊!

人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父母是對的,老師也沒錯,老闆更是英明。我們都見過夫妻大吵大鬧,爭的就是誰對誰錯,但爭議的問題本身往往被忽略掉了。

若是你能拋開偏執,就能感受到正面心態帶來的力量,宛如走在開闊的大地上,視野更廣,行動更自由。

Mind Set 5 未來像一個拼圖

歷史學家往往以事件的直線序列做為基礎,按部就班地解釋歷史。然而,過去、現在與未來,他們是以交互滲透的方式呈現意義。

天才往往從細節著手,這些細節許多人都看得到,卻無法加以連結。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善於發現與連結的箇中好手。

柏林歷史學家,同時也是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所長瑞恩博士(Jurgen Renn)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人說愛因斯坦憑空創造相對論,但其實,他不過是撿現成的罷了。」但這並不會損及愛因斯坦崇高的學術地位。

瑞恩接著說:「問題是,他為何就去撿那個現成呢?說穿了,從來沒有一個時期的物理理論,像愛因斯坦活著的時候那樣百花齊放;但是,沒有愛因斯坦的慧眼,那些隱蔽的理論也是很難被發現的。」

未來,是結合了可能性、方向性、各種事件、曲折過程、進步,與驚奇的集合體。如果我們想預知未來的模樣,那就沒道理把拼圖放在一直線上。我們必須找到互相吻合、交雜與連結的各小塊。是你自己,決定了未來圖像的大或小。

Mind Set 6 別衝得太快

當新的突破與發明提出,既定的知識被挑戰與質疑時,肯定會出現蜚短流長的妒忌現象。日本人說得直接:「站著的釘子就得挨鎚子打。」

達爾文在1838年發展出物競天擇說。他深信自己的進化論,但也相當清楚物種的嬗變理論與想推翻政府的激進民主分子,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一經發表恐將引發社會動亂。因此他從容不迫地仔細研究,直到發現足夠證據。

一開始先在幾個密友間流傳討論著他的發現。他以精密的研究過程,驗證出最佳的研究成果。1858年6月,他聽說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也有類似發現時,才迫使達爾文發表他的理論。隱忍不發20年後,《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終於在1859年11月22日問世。

即使是最有才華的領導人,也要有人追隨,才能實踐其想法。如果我們帶著自己的願景跑到太前面,把其他人遠遠拋在後面的話,那我們一切努力將白費。

你要走在多前面才適合,並不容易計算,而且會因狀況不同而有差異。在政界,你得走在前面,向追隨者展示你的瞭解與同情。公司領導人則只需稍微走在前頭一點就行了,他們必須以務實的態度處理公司業務。

那些想揭示未來的人,幾乎都犯了跑到太前面的錯誤,稍微克制一下,別衝太快了。

Mind Set 7 端出牛肉,抗拒不再

1967年,還在IBM任職的我正要前往泰國待一年。我在泰國開發一個專案,協助泰國東北部地區加速農業發展。

我們想辦法激勵農民種植第三種稻作,並在休耕時種植其他農作。農民拒絕了,而且理由充分。他們瞭解配銷機制,無法應付如此大規模的量產。一旦我們解決了配銷問題,他們立刻接納新的耕種法,收入也隨之增加。

同樣的例子,就是佛斯貝利的背滾式跳躍法,此法一出時,佛斯貝利的教練硬要他改回傳統的跨躍式,因為他挑戰了傳統思惟。然而,新法打破了世界紀錄,同時永遠改變了跳高的跳法。

當然,有時抗拒變革是出於頑固或無知;但是,向前邁進的人不會因為受不了變化而抗拒變革;相反地,人們擁抱變革往往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好處。

請你先問問自己:有什麼報酬?又會損失什麼?統計數字會告訴你,什麼樣的變革會帶來好處,哪些又是白費心機?抗拒變革,可以是合理的,也可能是頑固的。

請不要低估了大眾,當人們抗拒你的變革時,不是你沒讓他們看到牛肉,就是他們有充分的理由抗拒你。

如果是後者,請不要急著罵人,要先找出原因。記住,在我所舉的體育例子中,抗拒變革的是教練,而非球員。

Mind Set 8 心想事,總多遲

電話、電影及收音機等新科技的故事,並沒有多大差異。1870年代,貝爾(Alexander Bell)與葛雷(Elisha Gray)分別設計出可用電訊傳送談話的裝置。到了1880年代,全美約有4萬8000部電話;電話用戶的成長極為快速,到了1910年,大約有550萬具電話使用貝爾系統;到了1924年,已經有1500萬具電話在使用。

但是從19世紀末電話剛問世算起,幾乎花了20世紀整整100年,歐美地區才將電話普及。後續產品加速了電話的推廣,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A)在1939年推出的「影像電話」,在當時實在是太前衛了,一直到最近幾年大家才接受手機的影像螢幕。

以史為鏡可以知長短。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預期的事往往延遲發生。對於新發明,我們總是低估了充分實現概念所需要的時間。生物科技與奈米科技,將需要21世紀剩餘的時間來發展。

事情就是需要時間,而且幾乎是比我們預期的時間來得長。

Mind Set 9 成果來自利用機會,而非解決問題

若想預知未來,請寄希望於機會的把握者,別指望問題的解決者。

當柯達(Kodak)在1990年推出第一部商用數位相機後,數位攝影就開始引領風騷,並將攝影市場帶向另一個全新境界,類比攝影就此淡出市場。2004年,類比相機的市占率已經萎縮到17%,還沒搭上數位列車的廠商,算是玩完了。

缺乏彈性的大型企業,也在失敗之列。錯失機會,要翻身就很渺茫。日本傳統品牌柯尼卡美樂達(Konica Minolta),在相機市場縱橫百餘年,卻在2006年3月31日黯然退出相機市場。尼康(Nikon)相機也好不到哪去,在2006年初已停止生產底片相機。搭上末班車的德國徠卡(Leica),在1998年推出數位相機,多虧股東加碼投資,才不至於倒閉。

如何找到機會呢?機會的尋找者瞭解,只有轉變才有機會;而問題的解決者,只關心昨日之事。

「轉機,轉機,轉變」,才有機會。當人、事、物的關係發生變化時,新的關係會創造出新的需要與欲求,進而提供新的機會。預測未來時,注意那些把握機會的行動派,你自己也要行動。

Mind Set 10 減後再加

減後再加這個觀念,是凱沛爾(Francis Keppel)告訴我的。凱沛爾曾任甘迺迪總統任內的教育局長。1950年代,哈佛校長康能(James Conant)指派他出任教育學院院長。當年哈佛的教育學院聲譽平平,凱沛爾的任務就是要扭轉乾坤。

教育學院教職員習慣多開課程,一來誇大自己的重要性,一來保住飯碗。為了強化課程,凱沛爾定下新規則:除非先刪除一門課,否則不准開新課程。這項規則是希望老師仔細思考新課程的品質與相關性,同時考慮哪一些非強項的課程可以刪除。

「先減後加」的觀念,在體育界儼然制度化。每項體育活動都有人數限制,要加人除非先換掉一個球員。在替換的過程中,球隊才得以逐漸強化(如果換人的決定是正確的話)。企業界未必能做到這點,但多數的情況是「加、加、加」。一直推出新產品,卻不拋棄弱勢產品;一直加人,卻不裁員。

3M的政策是每年推出新產品,並淘汰舊產品。3M的願景是成為業界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以及客戶優先的供應商。3M每年的銷售總額中,30%來自過去四年內所推出的新產品。

Mind Set 11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打著科技大旗的未必就是一項科技,網際網路與行動電話就是兩個最重要例子;它們的重點不在於科技本身。從前,這個世界是沒有行動電話的,學校、研討會、電影院、健身房及超市,都聽不見來電鈴聲。無線科技讓我們能隨時隨地與人聯繫。諾基亞這個最成功的行動電話製造廠的口號是「人際聯繫」(Connecting People)。科技如水一般能載舟亦能覆舟,但還是沒幾個人檢視此一雙面問題。

由於害怕新科技會讓對手占上風,許多公司硬是拚命更新設備。但我們往往著迷於科技,卻忽略了企業的人性面。

IBM360機種是首部大量生產的電腦,在1960年代大賣,因為當時它被認為是每間公司的必備品。那時IBM銷貨員的普遍認知就是客戶要買360,是因為他們出於恐懼、不確定及疑慮,也就是他們過去所說的客戶「懼、變、疑」的心理因素。

「不管對或錯,總得做點事」,這似乎是常見的態度,過去許多錢都花在不能落人後的無謂科技競爭,現在也是一樣。引入新科技時,請自問:什麼會被強化?什麼會減少?什麼會被取代?

Saturday, June 18, 2005

西雅圖派克街的魚市場,是一個充滿活力、熱鬧、友善的魚市集,並且成為觀光勝地,它也讓一家金融公司裡死氣沉沉的部門,擺脫「有毒能源垃圾場」的稱號,重新展現「生命跡象」。這也許只是個寓言故事,但它提供了正面思考,如何去調整心態重新面對工作,也許人生就此柳暗花明又一村。營造一個如魚得水的工作環境,或許這段話對你有所幫助:

「在你走進這個工作場所,選擇讓今天過得快活,找出一些玩的方法,要一絲不苟的工作,但不必把自己繃得太緊,保持注意力集中,以便在客戶和小組成員最需要你的時候,全心投入。還有,萬一你覺得活力慢慢減少,試試這招補救良方,保證有效:找個需要幫忙的人,跟他說些打氣的話,或是凝神傾聽,讓他們感到愉快。」上緊生命的發條,讓我們重新開始。

這本書與我們Friday, January 07, 2005
"小魚舖,大奇蹟" 一樣, 都是介紹 "西雅圖派克街的魚市場", 可見這個魚市場已經舉世聞名.
創造一個互相承諾讓彼此成功的環境是真的值得大家花心思用心經營的.

Thursday, June 09, 2005

第8個習慣-從成功到卓越

去年前花旗銀行台南分行經理自大陸回台,與其餐會時,曾提及影響其最深且建議莘莘學子閱讀的兩本書:
第一本是 Robert S. Kaplan 的平衡計分卡
另一本則是  柯維(Stephen R.Covey) 《與成功有約》的七個習慣
今天柯維先生 《第8個習慣-從成功到卓越》的這本新書,是 Zoe推薦給您的第三本書.

擁有第8習慣的個人,能夠超越生活與工作的困境,影響他人!
執行第8習慣的領導者,能夠帶領組織發揮高效能,逹到卓越之境!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bp301

內容簡介

員工對工作總是不滿,管理者對如何帶領組織向上提升總是一籌莫展,個人、家庭、組織,都在這個轉變快速的時代中坐困愁城,無法突破。成功學大師柯維繼《與成功有約》的七個習慣後,針對所有人的苦惱提出根本解決之道:「第八個習慣」!

「第八個習慣」即是發現內在的聲音,找到自身的熱情與價值;個人實踐第八個習慣,即能發揮與生俱來的天賦,領導者實踐第八個習慣,即能帶領組織邁向卓越。

對一般讀者而言,這本書的訴求直接簡單卻富深意,能引導他們找尋心中的熱情;對領導者而言,本書提出許多具體的領導方法,兼具心理和技術層面,具體實用。

作者簡介

柯維(Stephen R.Covey),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楊百翰大學博士。他是柯維領導中心的創建人,也是富蘭克林柯維公司的聯合主席,曾協助眾多企業、教育單位與政府機關訓練領導人才。柯維博士曾被《時代》(Time)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並入選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成功學、領導理論、家庭與人際關係等領域素負盛名。

柯維博士著作豐富,《與成功有約》一書,更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商業書籍之一。
其他著作尚包括:《與領導力有約》、《與時間有約》、《與幸福有約》、《與青春有約》、《與生活有約》、《與影響力有約》。

【序言】大事聽從你的心

作者:洪蘭

初看到這個書名,我有點納悶,柯維寫過五本有關七個習慣的暢銷書,應該知道「七」在心理學上是個瓶頸。人的短期記憶可容納的數字大約是七±二大小,美國各城巿電話號碼都不敢超過七個數字,如果人口增多了,只能改區域號碼,怕太多人們會記不住。為什麼作者甘冒風險要再提出第八個習慣?因為這第八個習慣最重要,不得不加,它是聆聽你自己內在的聲音。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內在有聲音,但是很多人都知道有「直覺」,一種下意識的判斷,說不出的感覺。其實直覺就是作者說的內在的聲音。有一句格言:「小事聽從你的腦,大事聽從你的心」(Small things listen to your head, big things listen to your heart),不重要的事你可以用理智去判斷,聽從頭腦的分析,很重要的事則要服從你的心,聽從直覺的判斷。乍看之下,這句話與我們教導學生要理智做事背道而馳,但是有人生經驗的長者一聽就知道這是智慧之言。人生有許多事是無法用數學公式去分析的。基本上,商業上的金錢事可以聽從大腦,因為金錢一是一,二是二,可以用計算機計算。但感情上的人情事無法以任何世俗的東西去衡量,如果沒有聽從自己心中的聲音,做了違背良心的事,老了以後會後悔莫及。

那麼,這個心中的聲音是怎麼來的呢?它其實是內隱學習的成果。從實驗上,我們知道大腦訊息處理有個瓶頸,眼睛收進來的訊息很多,但是能夠進入意識界的不多,而是進入了潛意識,轉換成直覺出現。因此,如果在一個卡通短片中穿插幾張一個人踢狗的虐待動物圖片,每張圖片出現的時間只有二十五毫秒(千分之二十五秒),短到無法進入意識界,卡通演完,燈打亮,進來兩個穿著打扮一模一樣的年輕人,其中一個是在片中踢狗的人,小朋友只會去找另一個人玩,不會去找踢狗的人玩。這個簡單的實驗讓我們看到所謂的直覺,其實是先前進入大腦的資訊內化後形成的判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教導學生要表裡如一,因為一旦做壞事,我們雖然以為沒人看見,但是蛛絲馬跡進入別人大腦即會形成負面判斷,影響自己的前途。

在書中,柯維也提到習慣的重要性。太空梭登陸月球時,最耗能量的不是飛向月球的二十五萬英里,而是脫離地心引力的最初幾英里。一個習慣養成,維持它很容易,不必花很多資源。然而,要戒掉一個壞習慣,比培養一個好習慣需要多花十倍的力氣。這個現象我們在神經學上可以看到,習慣就是神經迴路的連結,而神經迴路的特性是一旦連上就很難消除,即使很久不做這件事,壞習慣還是會三不五時出現一下,只是力道不那麼強而已。

這本書談的雖然是商業上領導人的特質,它卻符合神經學上的證據,不只可應用在商場,更可以直接應用到每一個人的生活,教我們聆聽自己內在聲音,使我們過得更安心、更無憾。這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書。
在《第8個習慣-從成功到卓越》中,柯維博士提出,一位成功的領導人,必須能夠「傾聽自己及夥伴們內在的聲音」,並藉由了解他人內在的聲音,找到力量,以面對環境所造成的種種挑戰。

真實的情況總是這樣,領導者往往只在乎自己所下達的任務,是否被即時完成,或是,期待員工能夠無聲無息的完成目標。這樣的結果,使員工內心不斷地積累怨懟,即使如期完成使命,卻滿腹牢騷,不滿的情緒不斷高漲,在憤而離職的那一刻,公司也失去了一位曾花時間投資的人才。然而,在這過程中,若領導者能以公開的方式,與員工溝通,聆聽他們最想吶喊的想法,不但從彼此溝通的過程,獲取上下之間的信任,更能找出最有利、最有效率的解決方案。

旅鼠的困境

這本書介紹願景及自我超越, 有一些討論, 還有一些思考....... 蠻值得大家細細品嚐............. 會有續集哦!
如果您已經有行動了, 請您與 Zoe 分享!


對組織來說,自我超越不只是個人的事情,也是有關領導力的議題,領導者藉著啓發人們探索自己的使命,並且建立有助於實踐自我超越的環境,就可以開始加強組織使命與個人使命之間的一致性.在愈來愈難留住人才的時代,能夠發展自我超越(然後使員工與共同願景結合)的企業,在市場上會有絶佳的優勢.在組織及個人層面專注於這些自我超越的技巧後,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組織將會有所改變,員工從遵從的工作態度(老闆教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轉變為投入工作(我待在這家公司,因為我相信所做的事,我很在意這些事,務求落實).P.66


活在第十段變速中

想像你的人生就像一輀固定的十段變速腳踏車,腳踏車的後輪是個發電機,當你踩下踏板,旋轉的渦輪會產生能量,點亮你身旁的一個大燈泡.有些人很粗暴地踩著第一段變速的踏板(最費力的那一段),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只夠勉強點亮一盞明滅不定的燈光.

但是你還是看到,有一小群人輕鬆地踏著第十段變速,不費吹灰之力地對後輪提供強大的扭力,使後輪轉得很快,並轉動出模糊的光影.這些騎士們產生的能量足以照亮一間房子/鄰家的屋子,甚至照亮整個城市!

問自己

1.為什麼有些人畢生花了許多努力,郤難以得到期望的結果?

2.假如第十段變速可以得到這麼好的效果,大家為什麼不都在第十段變速呢?第十段變速的腳 

  踏車騎士有什麼不同?

3.你是哪一種騎士?

==========================================

旅鼠的困境﹙The Lemming Dilemma﹚ 介紹願景及自我超越。一些旅鼠透過不斷地自問:到底我要什麼?我是誰?為什麼我在這兒?等一連串對生命探索的問句,找到真正的願景而自我超越,跳脫集體跳崖自殺的宿命。

劉兆岩(本文作者為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劉兆岩 看著牆上米老鼠的掛鐘,時間指著清晨兩點半。為了翻譯此書,我已經連續幾天熬夜,儘管如此,我絲毫沒有疲憊的感覺,創造性的張力似乎在我身上起了作用,有一股衝動,希望儘可能譯出本書背後重要的真義,實踐本書所說的自我超越。多年後,我深深能體會書中所說的每一句話。

 這本書似乎有一種魔力,讓你愛不釋手而一看再看,原來《旅鼠的困境》竟然像極了我們所處的現實社會,女主角愛咪的覺醒與一連串的尋尋覓覓,似乎一般人都曾經歷過。然而我更好奇的是,這群旅鼠的結局是什麼?他們在第二年還會發生一樣的行為嗎?愛咪和藍尼的未來如何呢?不論你是否在書中找到你要的答案,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了這本書,啟發了你對生命的探索,這就足夠了!

 本書不僅描述一群旅鼠的故事,也描述你我在追尋生命意義時所發生的許多場景,作者運用了旅鼠跳下懸崖的背景,生動反映了傳統對我們的束縛。而愛咪與藍尼的探索與質疑,也恰恰表現出人們不安於現狀,想要尋求改變的本質。

 本書也是寫給想要了解自我超越的人,千萬不要只看故事情節,之後的說明會令想要超越現狀的讀者們得到更驚人的發現。與前面的故事對照之後,我們會突然明白,生命背後的結構是如何主導我們的人生,而我們要如何利用創造性張力改變人生的結構。關於這些問題,書中都有詳細的說明。

 對於企業或組織的管理者來說,這本書更是不可或缺。如何在團隊中運用願景的力量,來驅動整個組織向前邁進,會是未來的主管一定要面對的課題,你可以和部門裡的員工共同研讀或分享其中的故事情節,一起探討書中所列出的問題,這會為你的組織帶來全新的文化,一種願景領導的氣氛。

 我常常自問,人生的旅程中總會遇到一道難以超越的大峽谷,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輕鬆飛躍大峽谷呢?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原來他們改變了生命的結構。你生命中的結構是什麼呢?建議你從本書中尋找你的答案!

Friday, May 27, 2005

「比狼學的快」

這是本很薄但值得討論的書「比狼學的快」.

讓我們陸續來讀這整套書 -「比狼學的快」「旅鼠的困境」「洞穴人的陰影」「冰山一角」!

附上李嘉娜小姐的報告資料,供您參卓!

以下是李小姐的結語,特別喜歡這一段,摘錄下來與您分享!

炮竹有強大的爆發力,但它需要被點燃,它需要火.

組織有強大的能量,但它需要被點燃,它需要學習.

 摘自〔激發學習慾 提升競爭力 型塑學習型政府行動方案簡介〕 報告人 李嘉娜小姐 (如附件)

Wednesday, May 11, 2005

那兩年,我們全家在巴黎

這本書是我八年前加入花旗銀行時第一位認識的 Citibanker 所寫的,他雙子座,家庭幸福美滿,講求生活品味,尤其注重 Balanced Life ,每一季的固定會議時,同事們會期待他的發表時段,因為他可以把枯燥的東西講的很有趣,而且令人印象深刻.六年前他曾經是我工作的上司,他曾與我分享的一句話是:在這個大家庭(花旗銀行)講求效率且要求時效,你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準備你需要的東西.一定要記得在內部找資源,設法 Leverage Resources!就是這句話讓我受益良多!在此,藉此機會感謝他! 

老闆! 感謝您囉! 感恩!

部落格 (Blog) 是上星期與您分享的! 如果您想出書,又不知該主題或內容是否可以暢銷,可先利用”部落格”把您的文章Post 上去,測試一下您周遭親友的反應,然後再出書!怎麼提到這個呢?因為您也可以來一本 ”那三個月,我們全家在xxxx”的書!

之前介紹的書多偏勵志/管理/情緒管理的書,也該來本遊記讓大夥輕鬆一下了.

原來到過巴黎的人會想經營咖啡館,那一年在巴黎香榭里舍大道時,還曾妄想回台灣以後找政府機關規劃類似香榭里舍露天咖啡座,因為台北的空氣實在比巴黎好太多了!(因為那時在社會大學未來領袖學院上社區總體營造,才會有如此奇怪的想法.)P. 126

法國人每週工作幾小時呢? P.163 ==> 35Hrs.
巴黎傳統市場星期幾休市? P.164 ==> 週一
不可低估的罷工 ==> 地鐵罷工,卡車罷工,學校餐廳罷工,老師罷工,劇團罷工........
冷漠且講求修養及氣質的巴黎人在街上不會邊走邊吃,但唯一會吃的一樣東西 ==> P.85 咬法國麵包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看到了一家人最深/最美的回憶....
還有那一句推薦序所寫 - 把工作和家帶到喜歡的地方去...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我有他們全家人(Amy/ Sean/ 緯緯和翰翰)在書上的簽名....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他讓我回憶了當年的巴黎之行..... 

作者:吳俊賢,陳敏慧/著

出版社:台視文化

出版日期:2004 年 03 月 01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49611

定價:280 元 優惠價:9 折 252 元
本商品單次購買 10 本 224元 (8折)




整個國際社會的變遷非常快速,愈來愈多的家庭必須面對「舉家外放」的工作型態, 此時如能事前做好規劃,這段「出走他鄉」的日子,對家庭、對自己、對孩子,都是一種成長的契機;甚至對修復親子關係的助益也超乎你的想像;如果你又能抱持一顆開放的心,那麼心靈的成長將更加豐富。

  本書將以文字及圖片交互呈現,透過作者真摯而深入的文筆,帶領讀者開啟一段嶄新的家庭關係及巴黎文化縮影。

讀者將可見到
--帶領孩子欣賞文化的方法
--緊張關係修復的技巧
--樂在外地生活的方式

更特別的是,這是一本鼓勵一家共同編織記憶,進而追求凝聚家庭向心力的「幸福家庭紀錄本」,而作者率先做了溫馨的示範。
作者簡介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夫妻檔..難怪每一年的這一天,作者都休假...)

陳敏慧:植村秀台灣區總經理
吳俊賢:花旗銀行授信處副總裁

Thursday, May 05, 2005

What is Blog? 部落格

"Blog" 是目前很熱門的話題! Can you blog?!

您可以把他當成心情記錄也可以把他架構為"Sharing"的人生記錄!

Zoe's Blog: http://happyzoe.blogspot.com

如果您是”標竿人生”的讀者,您可以寫e-mail 給Zoe 我會把另一個blog 網址告訴您!

Zoe 有找到若干目前您可以選擇的 Blog Website (如附件 power point 檔) , 您也可以輕鬆為自己留下人生值得記錄的回憶.

What is Blog?

Blog在台灣被稱為網路日誌,簡稱網誌,或是照英文發音直譯成「部落格」,主要為個人紀錄或發表個人想法的網路平台。Blog是由Web Log這兩個英文單字構成的新單字,Web Log的原本意思是網頁的更新紀錄,之後被網友戲稱為weblog,進而改稱Blog,成了Blog這個字的由來。

另外,通常大家會稱寫網誌的人為blogger,寫網誌的動作為blogging,成了Blog延伸的英文新單字。


大型入口網站 爭當部落格盟主

撰文/林衍億

網路新勢力持續發燒,大型的入口網站如微軟、雅虎、Google等,近來紛紛搶進部落格的市場,台灣網路業者也不遑多讓,相繼提出部落格的服務,部落格到底是什麼?業者又如何鎖定部落格潛藏的商機?

二○○三年,美國網路搜尋引擎Google,收購了專門製作部落格(Blog)的Blogger網站;今年三月初,雅虎營運長丹.羅森格(Daniel Rosensweig)來台慶賀十周年,同時宣布在美推出Yahoo! 360°的部落格服務;到了今年四月,微軟也在其即時通訊軟體(MSN)使用人數超過一.四五億人的情況下,推出MSN的個人空間MSN Spaces,正式宣告進軍部落格市場。

在台灣,不遑多讓地,以網路相簿起家的「無名小站」,至今已吸引八十萬會員,更在今年正式註冊,成為以部落格為主要獲利模式的公司;中華電信Hinet也趕搭部落格風潮,推出名為Xuite的網誌功能。

國內外業者前仆後繼搶進部落格的市場,讓部落格成為了網路產業受重視的新興商機。

超過百萬人造訪的部落格

部落格到底是什麼?何以讓這些網路公司前仆後繼地搶攻這塊市場?優仕網執行副總陳慶蔚分析,原因就在於「部落格為網路帶來龐大人群,特別是以廣告為獲利來源的入口網站,更是得搶先進入這塊市場。」

根據台灣創世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的調查,截至去年年底止,全台造訪部落格相關網站或頻道的網友,約占總上網數的一○~二○%。以目前台灣約一千萬人的上網人數來看,造訪部落格的人數,已超過一百萬到二百萬人,隨著未來更多業者加入部落格的市場,其人數成長將更為可觀。

部落格主要的功能,是讓網路使用者可以擁有自己的網路空間,發表或紀錄個人想法,透過簡單易懂的功能,可輕鬆完成一個屬於自己個人風格的網頁,如同個人化的出版產品。

台灣早期最著名的部落格,就是由《明日報》推出的「個人新聞台」。不過,由於當時網路環境尚未成熟,營利模式無法支撐龐大的成本,再加上網路產業的泡沫化,讓《明日報》這個盛行一時的新興網路媒體黯然結束。

儘管如此,部落格卻仍暗地發燒,尤其在無名小站興起的網路相簿旋風下,「部落格已成為網路發展中,蔚為風潮的一條路。」蕃薯藤執行長陳正然表示。不僅部落格在產業界發燒,學術界如美國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也為全校師生提供部落格的免費系統,以供老師學生在部落格交流資訊。《數位之牆》總編輯黃彥分析,「以前你的意見若不透過媒體,不會被世人知道,現在你可不理會這些人,儘管寫你想說的話。」

陳正然進一步強調,部落格未來營運的模式至少有三種,「一是販賣網路空間,二是販賣布置部落格的加值程式,三則提供有足夠品質內容(quality content)的部落格。」

擁有無限可能的部落格商機

前面兩種模式,如同過去網路業者頻推出大容量的電子信箱一般,目前已成了各家網站必備的競爭條件,如中華電信的Xuite及Web-TV的天空部落,便分別提供五○○及二五○MB的網路空間;而第三種品質內容的營運模式,就成為部落格競爭的優勢所在。

智融創投董事長盧宏鎰分析,「部落格真正精采的地方,就是在於每個使用者都各有其專長,每個部落格都會出現不同的內容與風格。」如同美國專門出版網誌的Gawker Media,其新推出的部落格雜誌(blogzine)Lifehacker,因其分析新力(Sony)產品有深度見解,受到新力的重視,進而讓新力以每個月二萬五千美元的金額,獨家贊助這個部落格。「若外人想看或引用這個部落格的文章,則須另外付費,這就成了部落格可獲利的模式之一。」陳正然說。

而以年輕學生為主要會員的優仕網,也開闢如部落格形式的個人文學專欄,於這幾年蒐集會員於網站上自行創作的文章或小說,彙整成書,和出版社陸續出版了五十九本書,如《百分百女孩》、《楊門女將》等,這五年也共獲利達五百萬元,除了讓年輕網路作家有發揮的空間,也形成部落格的新獲利模式。

陳慶蔚說,「部落格除了講求個人風格外,若能加以分類成立共同平台,更成了未來分眾市場行銷的重點。」譬如北京博客時代的網站「博客中國」,統合並分類全中國的部落格文章,如此一來,便能配合相關廣告,達到更成功的行銷效果。

除此之外,現在電信業者也提出手機部落格Mblog,甚至國外也出現以視訊為主的Vlog(Video Log視訊部落格),發揮出各式各樣的商業模式。

然而,部落格的盛行才剛起步,盧宏鎰也強調,「部落格現在仍處於混沌未明的狀態,雖是下一波的重要網路趨勢,其商機卻有待觀察。」的確,業者面對部落格的心態,應該小心謹慎,在搶攻市場的同時,謹記網路泡沫的教訓,不要在部落格熱潮中跌了一跤。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436期,各便利商店及連鎖商店均有銷售)